【争先崛起看中部】忻州云中河生态文旅画轴正徐徐展开

数码产品 0 174

《毛传》之独标兴体,乃是因其上承孔子以兴说《诗》的传统而然,非承六诗六义的赋比兴说而于其中单独标兴、不言赋比。

[10]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天地之经,而民实则之。

【争先崛起看中部】忻州云中河生态文旅画轴正徐徐展开

所谓国之大事,唯祀与戎,有祭祀也就必然有乐舞。《史记·礼书》上有观三代损益,乃知缘人情而制礼,依人性而作议,……礼者,人道之极也。《五行》上有安而敬之,礼也,行而敬之,礼也,恭而博交,礼也,[5]。至于刑生德一句,似乎是说在礼乐刑法并得且以礼乐为先的前提下,既使有了犯罪现象,但整个社会风气很正,刑法的惩戒会使犯罪者真正痛改前非,重新做人。在孔子看来,各种德行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配合,才是正当的。

他修诗、书、礼、乐,弟子弥众,至自远方,莫不受业焉。——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。儒家认为人的生死福祸自有天主宰,但是禄命是不能完全被人知道的,不唯不知,而且人也不应该过多关心。

在后世的儒学思想中,天命与天道虽然常被视为同义词,但是在《论语》等文献中,这两者所传达出来的含义是有所差别的。禄命之义,即一般所理解的人生遭遇,通常说命运即是此意,亦即上文所言义命相关之命的含义。忠恕之道是孔子根据人的情感规律而指点的求仁心法,是最根本的仁道实践工夫。孟子将恻隐之心称为本心,本心即最真实无欺的道德情感。

所谓成人说本身即体现了孔子对人之生命基本存在境遇的理解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,并不注重对天道、性命等观念进行客观学理的论述,因其认为天道、性命并非现成的和外在于人生命的客观存在对象。

【争先崛起看中部】忻州云中河生态文旅画轴正徐徐展开

颜子好学,择善固执,最接近孔子,好似元气在春天显现为万物生长。朱子解释《中庸》天命之谓性说: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,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,犹命令也。另一方面又要让情感以文化的形式得到表达,从而升华人的情感。曾子说:吾闻诸夫子: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亲丧乎。

在所有的礼仪之中,丧祭之礼最为孔门后学所重视,因其为生死之际而设,指向彼岸世界,具有寄托终极关怀的意义。在儒学这里,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两个层面是一体互通、不可割裂的。 与很多宗教相比,儒学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,儒学的主流传统对世俗伦理价值给予高度肯定,几乎没有探讨彼岸世界的兴趣。子曰:‘若臧武仲之知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

梁漱溟指出,礼乐不是别的,而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,从而让人过一种富情感的生活。而天道并非外在于人生的客观对象化存在,天道的意义就体现于物则。

【争先崛起看中部】忻州云中河生态文旅画轴正徐徐展开

天地以至诚生物,故《系辞传》言乾之大生,静专动直。知忠必知中,意即明白了忠道,也就获得了自己真实的内心。

邪曲之人完全凭习气和欲望而沉沦于功利的追求之中,实际上放弃了积极主动的价值选择,其面对所有的人生境遇只能是一种侥幸心态。近取诸身,以己之所欲譬之他人,知其所欲亦犹是也(《四书章句集注·论语集注》),即从自己切身的需要和感受来感通他人的需要和感受,这是恕道。奉斯三者以劳天下,此之谓‘三无私。颜渊说: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忠恕之道强调克服自身之私欲偏见而以道德本心推己及人,及其无己可及实现所谓身心合一,则完全是道德理性之不容已的悲天悯人之情怀,亦即与天地万物感通为一。人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之中,依忠恕情感规律过严谨的道德生活,从而体悟到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超越性意义,正是孔子下学上达即天道性命之贯通的真实含义。

(《论语·述而》)古之有丧者皆有丧服,孔子能够以他人之心为心,故对他人丧亲之痛苦有通情之理解。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人性观。

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而要保持住这种直,人就必须有克己复礼的工夫。

这种人不断把握到的不容已之道德情感,以及不断体证到的无限的感通之情,落实为人之必然性、普遍性的行为准则,这正是孔子与天相知的真实内容4。礼,一方面要节制人的情感,将情感之中盲目冲动的东西理性化。

此章大概是孔子反思历史或时人之命运而得出之感慨。康德,2007年: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》,苗力田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。积学日久,则道德理想渐渐能驾驭其自然生命,道德行为常常为其内心不容已之情的自然流露,此即逐渐趋向于圣贤境界。然而儒学并不缺少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,相反,性命、天道等观念都具有强烈的永恒性和超越性价值内涵。

(《论语·季氏》)皇侃曰:天命,谓作善降百祥,作不善降百殃,从吉逆凶,是天之命,故君子畏之,不敢逆之也。命,乃是人不断践行、展现和验证此性的现实境遇。

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,是无义无命也。古代注疏说:中心之谓忠,所谓中心即内心,意即保持内心端正真诚的道德情感。

这一思路也反映了儒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学术形态与特点。《论语·阳货》载:子曰:‘予欲无言。

(《论语·子张》)自致即自尽其真情,而丧礼之义,主要是通过礼文而引导、解释哀痛之情,令人于此呈现本心,从而揭示孝亲之义,安顿生死关怀。安土,就是人于一切的人生境遇皆能坦然面对,即仁者安仁之义。《论语·述而》载孔子语: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。2009年:《教养的本源: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。

由上可知,孔子虽然没有突出人性的概念,但并非没有对人性的理解。其首先和着重表现于人的孝悌亲亲之情,所以儒家尤其重视孝悌之道。

这里的性,即不断把握并践行的人之所以为人之理。又如,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中孔子提到天道的三无私——以其不息,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。

《论语》中记载孔子论仁处很多,但是孔子从来没有给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,而是每每根据学生的资质及其具体的人生境遇来引导学生体会仁德、践行仁德。宋儒比较孔子、颜子和孟子的气象,描述颇为生动、深刻:仲尼,元气也。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

留言0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